当前位置: 首页 > 档案与历史 > 史料公布 > 正文

西安县的由来与初兴

发布时间:2016年08月01日 15:11 发布者:辽源市档案局重点科 

西安县的由来与初兴

辽源这个地方历史悠久,很早很早以前,就有人在这里繁衍生息。
    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,息慎氏族在这里生活,到尧舜禹时代与中原交系。春秋战国时属燕国领地,公元前2世纪,属扶余国北境,后为东扶余国又改称为高句丽国,700余年,被勿吉靺鞨族所灭。后来,满族人长期聚居生活在这里,西面是叶赫部,东面属海西女真哈达部。
    1619年,努尔哈赤灭了叶赫部后,将这个地方全部划为大围场,康熙年间正式划为盛京围场,专为皇室狩猎打围用地,取名叫扎拉芬阿林围大疙瘩。
    1896年,清政府取消禁令,准许人们入围开荒。于是,山东、河南、河北以及东北各地大量农民不断涌入进围,仅一年,就开垦围场内的荒地10万垧。清政府便收缴开荒费,发给土地执照,以二百四十亩为一方,一方开荒地收缴银子七十九两二钱。这样一来,耕地面积不断扩大,农副产品日益增多,随之而来的手工业作坊、粮食加工业、商业和服务业陆续出现。到1901年,清政府在这里设东路保甲分局,这是辽源最早的建制。
    1902年7月6日,经奉天督军曾祺奏请清朝政府,在东辽河的西部和东部设置两个县,河水西流地域设西安县,河水东流地域设东平县,也就是今天的东丰县。东平、西安是取“平安”之意。县城建在大疙瘩,也就是现今辽源市区龙首山西侧。
    《西安县志》记载:“其地东至大疙瘩山,西至半截河,南至辽河,北至半截河沟口,形势奥旷,方十里有奇,画城基方一里,面积五百四十亩, 凡暑庙坛街道等。全境纵长四十五里,横阔三十五里,面积六千九百方里。”
    西安县首任试办知县绍康到任,租民房办公,开始设吏、户、礼、兵、刑、工六房办事机构,每房都有正副头。设立三班,担负站堂、行刑、拘捕、查赃、催科、征比、解囚等差事。将全县划为东吉、西宁、南康、北寿四保,十区十六社。1904年3月,范贵良继任知县,开始修建县衙,到了8月,建成县衙56间,又在南关建了巡捕堂。
    根据西安县城的地理位置,在县城四周的主要通道上,沿城四面修筑东吉、西宁、南康、北寿4个城门,挖筑护城河1390米,还在城区周围的要道上修筑9座炮台。
    到1907年西安县城区已初具规模,商业兴起,居民逐渐增多,全县住户有26000户,人口达187000人。1907年3月8日,清政府发布政令,西安县划归奉天省管辖。
    1908年,清政府推行新政,振兴实业,在各省设立了劝业道,指导各项工商业和招商引资等实业活动。1909年,西安县设立劝业所,有一名劝业员,指导、倡办、统计西安县各项实业活动。
    1908年,西安县就有了采矿业、造纸、机房、缸窑、铁匠铺、银匠铺、石厂等120余家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产业。发展较快的是以粮食为原料的烧锅和油坊两大产业,其中,造酒业就有15家,油坊业有11家。早年兴办的天意涌、永德谦、恒兴泉、中兴涌“四大烧锅”的产品就畅销东北各地,始终影响着西安县的经济,多年不衰。

随着民族产业的兴起,西安县城的范围逐步扩大,很快形成了东西两条街和南北两条街,城内主要道路的交叉点为大小什字街。以这两个什字街为轴心,各种商业网点向周围延伸。1910年,西安县的工业和商业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,形成了以西安县城为中心的商品集散地。这期间,百货业的商铺有三益号、德泰祥、大德东、福盛东等312家。粮栈有益和祥、同仁达、天德裕、振兴源、大有享以及后来日商开办的三泰栈、康德栈、日清栈等21家。粮栈主要是自营或为外地的客商收购粮食,运往沈阳、大连、营口、丹东一带。
    善于经营药材的河南人也来西安办起药店,比较有影响的有积盛寿、德聚祥、长太祥、同仁堂等25家,主要是收购山里的贵重药材人参、鹿茸、虎骨、熊胆等,转手余利。当铺有永兴、大兴、天成、同仁、源泉等。酱业有南方酱园、福盛永、天利和、西安酱园。糕点业有稻香村、东兴成、天益斋、桂香春、福成发、长顺斋、至美斋。金银首饰业有正安金店、连生永、利丰金店。皮铺有德源长、德发长。干鲜果业有福增源、福成发、福聚东、天顺东。文具业有德庆和、美珄。五金日杂有同聚福、永记号、福成裕。随着工商业的发展,饮食服务业发展也很快,当时颇有影响的饭店有玉壶春、明壶春等。浴池有四海泉、福兴泉。旅店有永安大旅社、太和旅店。照相业有利丰斋、成聚斋、光运照相馆。到1915年,金融业的奉天兴业银行、奉天商业银行、富华银行,以及中央银行、安东银行先后进入西安县。

西安县的批发业也很发达,伊通、东丰、西丰和梨树等县的农副产品云集西安县,海龙、蒙江、辉南、磐石、桦甸等地的土特产都到这里销售。周边地区也从西安批发百货、日杂等商品。大批发商有三泰栈、天增顺、德庆隆、德泰祥等十分活跃。一些烧锅、油坊、粮栈也都兼营批发业务,把廉价收购来的农副产品线麻、山货、猪鬃和各种皮货等转运到各大城市销售,并将沈阳、大连、安东、营口等地的面粉、食盐、卤水、火柴、煤油、大尺布、洋布、士林布以及各类日用百货、五金、干鲜水果等货物用火车运回西安,除在当地销售以外,多数转手批发给周边的商贩。这时,对外贸易也渐雏形,大黄米、小米通过安东出口朝鲜,大豆、大米通过大连出口日本,仅大豆一项每年出口约11万吨。
    西安县经济的不断繁荣,还吸引了许多外地的投资者。最早向这里转移的是西丰县的一些较大商户。在没修奉海铁路以前,西丰县的商业比较发达。自从建立西安发电厂,四梅铁路线通车以后,自然经济中心的功能便被西安县所替代,一些商家先后迁移到西安。比较出名的永安商场、三余号、三余栈、恒兴盛都是从西丰迁来的。安东帮也纷纷到西安县投资,接收了恒兴泉烧锅,开办谦义和、大德东等商号。抚顺的义和祥也到西安县设立了分号。
    1914年,外国资本开始投入西安市场,英商亚西亚煤油公司、德士古煤油公司、卜内门洋行、日本的三泰栈、日清栈、康德栈、国际公司、兴业银行等在西安都设立了分号。英商开办的卜内门洋行每年从大连运来五车小苏打,一百余桶染料,还有西药、皮鞋油、糖精等洋货。
    到1930年,西安县的工商业突飞猛进,经济活动覆盖面,远远超出了本地区范围,店铺林立,客商如云,自然形成了以西安县城为中心的商品集散地和经济区。被誉为东北小奉天。老百姓们说“东跑西颠,离不开西安。”
    1929年2月,遵照奉天省西湖博览会筹备委员会的函令,西安县用一个月时间筹备、提交了工商、交通、实业、矿业、宗教风俗等实物产品和各种蜜蜡、石膏或水泥铸造的模型等数十种展品及照片,参加了西湖博览会展览。
    1929年10月5日,《西安县参加西湖博览会训令》记载了参加西湖博览会的诸多事宜。
    在当时,作为一个县,能参加全国性的西湖博览会,这在整个东北也是为数不多的,可见当时西安县经济、工商业的繁荣和兴旺。

 

档案查询

 

查档预约

网站地图